阿寶(雕塑) 2025年 劉家宜
兒童題材的美術創作,是人類對生命原初狀態溫柔的凝視。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,藝術家都試圖通過孩童的形象捕捉最純善的本質。
西方藝術史上,極為深入人心的兒童形象,莫過于小天使。文藝復興時期,拉斐爾在《西斯廷圣母》中繪制的那兩個小天使,乖巧地趴在欄桿上,天真無邪地望向圣母和圣嬰的方向,等待圣母將圣嬰送入凡間受難的那個時刻的到來,畫面典雅、沉靜而神圣,令觀者動容。還有布歇筆下的小天使們,無論是臉頰、四肢、小肚子還是小腳丫,都是圓滾滾的,皮膚泛著粉珍珠般的光澤,撲閃著肉嘟嘟的小翅膀,三五成群地玩耍。無論是拉斐爾還是布歇的作品,都模糊了宗教符號與凡人孩童的邊界,他們筆下的小天使,帶著人間孩童的溫度。
在中國本土的藝術語境里,年畫娃娃則是另一種鮮活的孩童形象。天津楊柳青年畫中的胖娃娃,是中國人心中“吉慶”的象征符號:虎頭虎腦的胖娃娃,身子裹著花襖或者紅肚兜,上面繡著象征吉祥富貴的圖案,手里抱著鯉魚、壽桃,或者舉著蓮花,嘴角含笑,眉眼彎彎。娃娃的手指和小胳膊、小腿故意畫得粗短,像剛從泥地里拔出來的藕節;眼睛用濃墨點染成“瑞鳳眼”,眼尾微微上挑,因黑眼珠畫得很大,神情里添了許多憨態。中國傳統年畫里的娃娃,是人間的“小福神”。中國傳統民間美術用明亮的色彩、符號化的“吉祥密碼”,表達“健康”“富足”“團圓”這些最樸素的愿望。
我創作的雕塑《阿寶》,靈感來源于好朋友的孩子——兩歲的阿寶。阿寶天生面部輪廓比較深,額頭飽滿,眉弓很高,兩只眼睛像嵌進去的黑葡萄,鼻梁也很高,鼻頭微微翹起來。臉上嬰兒肥還沒有褪去,肉乎乎的小臉蛋總是紅撲撲的,嘴巴并不大,平時愛微微張著。頭發有點“自來卷兒”,密密地貼在頭皮上,兩只耳垂大大的,是民間傳說中的“有福之相”。看到阿寶,我就在想,這個孩子簡直就是一件天然的雕塑作品,于是就用泥巴把這個形象塑造了出來。
創作過程中,我沒有強調和修飾每一個細節,而是用寫意的手法,盡量還原他那種未經雕琢的自然神態,塑造出臉頰的豐潤與眼神的純真。其實真實的阿寶在不笑的時候,總會有種在“琢磨事兒”似的小大人模樣。但我們提起“小大人”,其實就是在用成年人的標準去衡量一個孩子的行為舉止是否符合“社會人”的規范,而“社會人”在某種意義上說已經被世俗規訓。所以我在塑造《阿寶》的時候,想保留一點帶著孩童天真的“若有所思”,那是一種未被各種復雜的觀念侵染過的,帶著對世界充滿好奇和探索欲的那種純粹的狀態。
孩童就像晨霧里初開的花苞,連香氣都帶著柔嫩。藝術家面對他們,筆下的線條都會不自覺地放軟,色彩會更加明亮和溫柔。因為作品中的孩童形象,就是藝術家心中“真”“美”與“善”的具象。我常常會看看《阿寶》,看著它,就能想起自己的初心。